止痛无效
止痛无效——伪治愈叙事如何制造情感耐受危机
零:前排提醒
本文内容为高度主观的论述,旨在剖析现象,言辞必然尖锐,无意寻求共识。若您期待温和的探讨,或对“伪治愈”题材抱有坚定好感,此刻关闭页面是明智的选择。继续阅读即代表您已了解并愿意面对随之可能引发的异议与不适。
一:症状诊断:作为“情感止痛药”的伪治愈叙事
看一段自己的”黑历史“先。
说实在话,当下纯爱类轻小说的人设往往就只有那么几种形式
要么便是才子佳人,要么便是美少女倒贴废柴,再逆天一点的就是那一类,我说的就是那个。
人设趋于一致,以至于从观感上看会发现很多角色本身其实并不存在什么特别的元素,更像是套模版套出来的,工业化生产出来的一样。这样诞生的角色虽然有很突出的角色性,毕竟沿着前人开发好的模子塑造总不会错。但问题也很明显,轻小说读者在阅读大量这类的作品之后会产生非常强烈的审美疲劳。
在人物独立化个性化塑造逐渐淡化的情况下,作家往往会去追求标新立异的剧情发展以谋得看点,可是问题马上又出现在这一点上,由于各种问题的影响,作家笔下标新立异的剧情往往在一定程度上脱离现实生活。由于日式轻小说本身对于中国读者就有一定的阅读门槛,因此很多时候读者其实并不会从其社会文化与社会生活方面去思考,而更多的情况下,是通过一种全人类共通的“语言”来实现理解与共鸣,也就是常说的情感。
我有一个近似于搞笑的说法叫做“评鉴情感论”
在任何文学作品中,人物情感的发生往往需要一个较为合理的契机,而这类契机往往体现在剧情之中,可如果剧情过于标新立异,一旦读者理解不了作者要表达的意图与情感,无法与角色共情,那么很抱歉,这对于我国读者而言是一段相对失败的剧情。
人设的工业化加上剧情的脱离实际,这往往构成不了一部多么优秀的作品,但是这类作品往往可以获得较多的阅读量,或许可以理解为作家的一种商业化防腰斩手段。
日式轻小说无论是从人设出发还是从剧情出发,都已经逐渐选择抛弃文学性,以换取商业化的利润。从商业出版的角度上看,这一类做法完全可以理解,因为这一类更符合流量时代审美单一化的趋势以及快餐类阅读的倾向。但倘若从文艺作品创作的角度上看,这其实是很不可取的。正如我开头所说,这一类在日式纯爱类轻小说中越发明显,其他类是否也这样,我不清楚。
讲到这里,其实要求本身就诞生于快餐时代的日式轻小说去努力践行一些文学上的理念是很莫名其妙的事情,其实大可以去读名著。不过以上的论述不全是从文学性上讨论,毕竟读者的审美疲劳总会对商业上造成影响。
到时候又该去哪里寻求新的模板和更标新立异的剧情呢?发表于2023.11.04 QQ空间。
两年之前我在社交网络上发表了这样子的感慨,后来尝试撰写文章谈论“工业化创作的时代是否仍然需要真情实感”,但很可惜,被我腰斩掉了,因为自己都写不下去了。
经过一年的思考,我再次尝试撰写,希望这次应该能够提出一个相对自洽的观点了。
属于是我蓄谋已久了。
我在标题已经提出了,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是论轻小说“伪治愈”的流行,那么我觉得有必要去定义一下什么是“伪治愈”
“伪治愈”是指近些年以来轻小说业界如同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的通过淡化矛盾,工业化叙事手段,以高强度,高甜度的感官刺激为主要卖点,尝试构建出一个高度提纯,去除“颗粒”的“无菌世界”以满足读者寻求慰藉的短期需求的一系列作品。
这么说可能有点泛泛而谈,举几个例子,有些这种作品中会出现一个主角,其无需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只需要接受外界一个“完美伴侣”的包容与爱或者某种“能力”的帮助去实现快速成长,大多数的困境也能够迎刃而解。而且故事的矛盾往往可能只是一个最浅层的甚至可以轻易去化解以至于可以说有点无趣的误会,或者是某种外界神秘力量的干涉等等。矛盾的解决也可能不依赖于角色的磨砺与成长,而是靠作者的某种“机械降神”强行去圆。
而且初读“伪治愈”的感受可能就像喝一罐冰可乐的第一口,随着气泡裹挟着糖分在口腔里的蔓延能够迅速感受到“爽”,但当越读越多,后面的感受就好像喝一瓶气泡快散尽,只剩下甜腻感的糖水,再也没有了第一口的爽感。最后就将你导向寻求更甜更刺激感受的循环。
经过上面的表达,应该对“伪治愈”有一个大概的认知了,甚至可能可以和自己以前看过的某些作品对上号。你不妨尝试在阅读完一本书冷静下来之后思考:如果抽掉这些甜蜜和刺激,那么这本书还剩下什么呢?而且我读完后除了爽之外还感受到了什么?
二: 处方分析:流量、资本与创作焦虑合开的药方
21世纪10年代必然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代。
信息技术在这个年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社交媒体高速普及,信息流通的速度加快。但伴随着而来的,却是新的社会问题。
社会的高速发展使得个体普遍陷入内卷式竞争,未来的不确定性思考与信息过载中。来源于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催生了一种”精神耗竭“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大脑会自然的寻求最低能耗的情感满足模式。“伪治愈”充分满足了大脑的需求,其提供的无需思考的直接兑现甜蜜与和解如同一副“包着糖衣的情感止痛药”快速满足了个体的情感需求,提供了可预测的安全感与即时的多巴胺奖励。是高效率的心理补偿,以及对现实压力的一种代偿性逃避,是理性经济人在文化消费中的现实选择。
当然,上述的社会问题绝不只是影响了普通读者,对于那些轻小说作者而言也是相当深刻的。“伪治愈”小说的创作门槛相对较低,而且模板化程度高,很多时候是有固定的人设(如“败犬系”“无口系”之类的角色标签)和固定的剧情使用的。并且经过一批敏锐捕捉到社会状况的作者的实践,描绘一个”摩擦被预先消除“和”矛盾被温柔化解“的”人际乌托邦“能够精准击中读者软肋,在”流量为王“的时代下更具商业价值。越来越多创作者在这种状况下,从原本选择用长时间去打磨一部优秀作品的策略转变为了选择用短时间去快速生产多个更有“流量”和受众的作品,而“伪治愈”正好就是理想的作品类型。这种策略上的转变的背后是小说家面临的现实压力,随着社会内卷的加剧,小说家们之间的竞争也愈发激烈。轻小说本身就是一个消费型的商品,谁的书能够卖的更好,谁就在业界有立足之地,相反,谁的书卖的不好,谁的书就容易被“腰斩”,导致小说家丢了饭碗,这不是他们愿意看到的。
这种意料之内的状况却将很多小说家推到了一个奇怪的方向上,对他们而言,套模板去快速创作一部有“流量”的“伪”作品远远比长时间打磨一部优秀作品简单,而且性价比还高得多。他们认识到,他们的读者似乎已经不喜欢传统的那一套叙事逻辑了,作品越浅显他们越喜欢,作品的直接感官刺激越强烈,他们越青睐。读者想要的不是需要精心品尝才能享受的“美酒”,而是一饮而下就可以立马享受快乐的“可乐”。因此,既然创作“伪治愈”的作品从各个方面来看都那么“爽”,做出这样的选择也是一种必然了,因为这是一种”安全“的自觉实践。
然而“伪治愈”的流行并不只是小说家与读者之间的默契,更像是“资本”“作家”“读者” 的“三方合谋”。我们都知道,资本是具有逐利性的,简单来说就是:什么赚钱,资本就喜欢谁。“伪治愈”的大卖让资本投下了视线,开始大量推荐这种作品以及培养会写这种作品的作家。资本将这些作品推向高位,让其获得更多的关注,加速了其流行。并且,这种模式具有高度的可复制性,低风险性,回报稳定,天生就是一种优秀的商业模式。于是,“伪治愈”从个别作品的特色,演变为一种高度工业化的类型生产。
如果说“伪治愈”是当代读者的“情感止痛药”,那么创作这类作品的小说家就是这些“情感止痛药”的生产工人,资本便是“药厂”。这种商业模式的形成并不突然,相反甚至可以说这是社会发展下的一种必然。这一套完整且高度自洽的商业模式迅速席卷了整个业界,逐渐成为了业界发展的主流。
三:副作用报告:情感韧性退化与创作生态畸变
可是,我为什么把“伪治愈”作品比成“止痛药”,它们之间有什么相似的特性?
作为常见的药物,止痛药的作用就直接写在了它的名字里——止痛。现实生活中我们一般是身体不舒服感到严重疼痛的时候才会吃止痛药,吃有些止痛药之前,医生可能会叮嘱你:“这个药吃多了会成瘾,有依赖性,要小心服用”,所以我们都知道了,止痛药要少吃,真生病了还是要寻求治病药的帮助。
但在个体容易感到情感上的“不适”的现在,“伪治愈”就好像“情感止痛药”能够迅速且高效的缓解情绪上的“疼痛”。我并不否认这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只不过时常会思考,“情感止痛药”会不会和现实中的止痛药一样,是不是依旧“治标不治本”?
作为“情感止痛药”的“伪治愈”作品长期过度的满足了人们的情感需求,这必然会伴随着隐患的诞生。对于个体而言,长期沉溺于“伪治愈”塑造的“无菌环境”可能会导致其情感被满足的阈值升高,就像止痛药越吃越没药效一样,“情感止痛药”也会越用越没效果。当读者不再满足于普通“伪治愈”作品的人物设定和叙事套路时,他们会自然而然的感到厌倦。当大多数受众对固定套路都产生了厌倦。业界不得不继续尝试寻找新的模板和新的人设,资本也会开始推崇新的模板。长期往复,业界就陷入了一个循环依赖之中。
事实上,”情感止痛药“的副作用还远不止于此,更深远的影响在于过久的沉浸于”无害叙事“可能会导致情感韧性的退化。”伪治愈“作品为了达到其”治愈“的目的,往往选择”去冲突化“和”理想化“,这种刻意的淡化让作品读起来甜蜜且无害,读者如果长期沉浸于正面情感的反馈之中,一旦对于作品中”无条件的理解“和”完美的和解“的叙事感到习以为常甚至代入现实生活,当他们遇到”三次元“那个充斥着矛盾与误解的,需要笨拙的磨合和严肃的谈判的人际关系时,他们会更加无力和敏感,感到挫败和疏离,最后演变成逃避。这可能是很多资深读者对于现实生活的人际关系回避的重要因素,我们消费哪种故事,哪种故事就会在无形之中塑造我们所期待的关系模板。
从业界角度来看,作为”情感止痛药“的”伪治愈“作品长期占据了销量与人气的高地,前面已经提到过了,这种现象可能会导致越来越多的小说家出于各种原因选择迈上创作”伪治愈“的道路。长期以往这绝对会导致业内的畸形发展,当一个题材由一种形式的作品长期占据主导地位,那必然会导致对其他形式作品生存空间的压迫,甚至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当市场长期严重倾向这种”安全“的作品,那些试图讨论真实困境,展现人性复杂光谱的作品的生存空间将会逐渐缩小。长此以往,我们将会迎来一个看似”繁华似锦“,实则是抛去华丽的外壳,内部却高度同质化的业界,是一个精神日益干瘪的文化景观。
四:替代疗法:真实的“手术刀”
我虽然在前面貌似“大喷特喷”了“伪治愈”,可能读到这里有人就要问了:“主播主播,‘伪治愈’那么烂,副作用那么多,那就应该直接‘批倒’它啊!”
如果你也有这种想法并且觉得是对的,那这边建议是直接退出这篇文章,下面都可以不用看了。
我在小标题提到了“疗法”,那么是给谁的疗法?给“伪治愈”的吗?答案是:是,但也不是。
事实上,去打倒“伪治愈”是不合理的,也是不现实的。而且,我前面的很长一段论述其实都是在阐述一件事情,那就是“伪治愈”诞生与流行的原因。
副作用很多,并不能否认它是一味“药”的事实,尽管其作为“止痛药”只能缓解表面的疼痛,可是依赖于它的“病人”如果没有“止痛药”,又该如何去直面“手术刀”?如果因为“止痛药”的副作用众多就让“病人”直接把“止痛药”全部扔掉,然后在他们毫无防备时将他们推上手术台,告诉他们:“你有病,我现在要帮你切除病灶”。那我只能说,这个“医生”的水平是真的很差的……
尽管我在给文章所说的这类作品命名的时候带了一个“伪”字,但我依然保留了它核心的部分——“治愈”。“伪治愈”从客观上看,的确起到了“治愈”以及“安抚”的作用。而前面我批判的叙事逻辑是它的劣势,也是它的优势。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对于一个并非资深文学爱好者而言的人,阅读一部传统意义上优秀的作品有时候是一件非常消耗精力的事情,而“伪治愈”的大多数读者正好就属于这种类型。他们自身拥有“三次元”的工作与生活,这些足够消耗完他们的精力,在这种状态下如果去剥夺掉他们所喜爱的作品形式是一种残忍,也是一种傲慢。这类作品的价值早已不能用单纯文学上的观点来看待,更多时候是它的受众所赋予的,而我前面的批判可能会让有些人产生一种错觉,就是这种作品真的“一文不值”,是祸害业界的蛀虫。但“伪治愈”的存在确确实实的构建了一个“不完美的避难所”,人们可以在这种作品中收获自己所需要的情感支撑和看到自己所希望的却不用支付任何代价,尽管这从长期看可能是有害的,但如果其真的能为它的读者补充到一些能量,提供一些慰藉,那么就绝不可说它是“一文不值”的。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在看到它的消极意义之后,我们也要看看它带来的积极意义,防止陷入到非黑即白的极端里。
我是在将批判的枪口指向自己吗?或许是吧,毕竟我这篇文章的批判主体就是商品属性大于其文化属性的轻小说,如果它们做好了商业上的职责,例如什么取得大卖就好了吧,那我说这么多,岂不是典型的“闹麻了”?但我想表达的并非如此,放在当下的社会语境下,“伪治愈”轻小说起到的作用是“止痛”可又仅仅只是“止痛”。我们必须清醒,“止痛药”不能代替“手术刀”。尽管轻小说的是一个高度商业化的载体,但其背后承载的价值观对于读者的影响依旧是潜移默化的,并不会因为其高度的商业化而让这种影响消失。“零价值观”的叙事从头到尾都是一个骗局,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例如当一个故事选择用“无限包容的完美伴侣”来逃避孤独,潜移默化中传递可能的是 “个体无需成长,等待救赎即可” 的依赖心理;一个故事选择用“龙傲天式碾压”来逃避挫折,无形中灌输的可能是 “成功源于先天优势而非后天努力” 的僵化世界观。当创作者和批判者都因为其商业化的特性而放弃对思想价值的探讨,这就是在将价值观的塑造权力交给了未经反思的市场,是很浅薄的欲望逻辑。
我们必须区分两种‘治愈:一种是麻醉式治愈,也就是我说的“伪治愈”,通过提供虚幻的完美和解来遮蔽痛苦,其结果是‘耐受性’升高;另一种是生长式治愈,它不承诺消除痛苦,而是呈现创伤的真相与挣扎的历程,赋予个体理解并接纳痛苦的能力,从而获得在废墟上重建生活的韧性。后者就是我所说的的”手术刀“
呼吁“手术刀”的存在从来不是为了去打倒“止痛药”,肯定“止痛药”的价值也不是为了去抛弃“手术刀”。而是尝试去揭露多数“治愈”的背后的虚妄。但是,纯粹的“手术刀”往往容易陷入哲学式的“说教”,对于原先的读者或许是难以接受的。为了实现实操的目的,真正的“治愈”必须要保留轻小说商业化与娱乐化的外壳,但褪去外壳后,需要看到的是有别于表层的更加深刻的内核。一部优秀的“治愈系”杰作往往要能够巧妙的用娱乐包裹住深刻的思考,让读者在享受的同时,无意识完成一场精神的手术。它需要拥有“止痛药”甜蜜的外衣,但它却不是“止痛药”,是一把“糖衣手术刀”。
这其实也是去呼吁创作者们形成一种创作自觉,去主动思考在“伪治愈”的进一步该如何去实现“真治愈”,如何不止于实现“伪治愈”的“止痛”与“麻醉”,而是保留“伪治愈”甜蜜的外衣,用它去承载“真治愈”的“手术”与“力量”。这是敢于去承担社会责任的表现,是更高明以及生命周期更长的创作思考,是不堕落于“伪治愈”虚妄的清醒。
真正的“治愈”从不给读者一个简单的答案,而是通过真实的叙事,思想的深入,用心的创作去让读者获得一种新的视角,一种理解复杂的能力,一种更从容面对真实生活的勇气。
五:术后康复:从“止痛”到“治愈”的漫长复健
我批判”伪治愈“,分析其成因,副作用,最后又承认其合理性从来都不是为了作为”法官“去宣判它的死刑。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要在”商业“与”艺术“,”娱乐“与“思想”之间竖起一道墙,而是想要尝试拆除这道墙,这一道认为商业成功必然伴随着思想贫瘠的悲墙。
“伪治愈”的流行是一个时代现象,它反映了我们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下共同的疲惫,对于慰藉的渴望,以及我们如今想要如何去抓住未来,抓住什么样的未来。这本身就是一种真实,读者清醒的思考和对“伪治愈”的反思,也是一把“手术刀”。
说到底,我自己也是一名喜欢读“伪治愈”的读者,也只是有感而发才写下这篇文章,必然漏洞百出。不必认同我的观点,因为这从不是我求肯定和认同才写下的东西。
始于直面,终于共存
备注:不点名作品的原因是鼠鼠胆小,不是鼠鼠不想。
2025.10.26 写于福州大学旗山校区 By Schariac125

